大多數媽媽在教育男孩的時候,都會采取吼叫的方式,一是源于說話習慣,二是追求當時震撼性的教育效果。但是,吼叫教育不僅會給男孩帶來恐慌,也會嚴重挫傷他的自尊心,對于男孩的成長與發展沒有任何好處。而“不吼不叫”是可以有效地激發男孩發揮各種潛力的最佳教育方式。不吼不叫,是媽媽必須掌握的教育智慧。
近年來,在家庭教育領域中,我們越來越多地聽到一個詞——零吼叫,就是用不吼不叫的方法把孩子教養好。這個“零吼叫”教養強調的是教育者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安撫自己的焦慮情緒上,而不是用近似吼叫的方式達到控制孩子的目的。
那么,我們做媽媽的肯定就會質疑,不吼不叫的教養效果一定勝過吼叫嗎?只要能起到教育孩子、警示孩子的目的,何必一定要控制自己不吼叫呢?在某個特定的時段,一聲吼叫往往會比輕聲慢語地講道理管用啊!“零吼叫”或“不吼不叫”的教養方式到底好在哪里?我們為什么要把這種教育方式當作使命呢?“使命”意味著無條件的承擔,我們有必要把“零吼叫”教養模式當成使命嗎?
我們可以靜靜地思考一下,我們為什么要吼叫?一般在什么情況下我們會吼叫?吼叫之后的結果是什么?
媽媽打開冰箱的時候,兒子阿吉也湊了過來。阿吉踮著腳摸了摸雞蛋,正想拿一個雞蛋看看,媽媽突然大聲說:“哎呀,別拿雞蛋,你會把雞蛋打碎的。”阿吉聽到媽媽的吼叫,先一驚,然后趕快把手縮了回去。
阿吉的媽媽為什么會吼叫?因為不想讓兒子打碎雞蛋!下次遇到類似的情形,媽媽還會對阿吉吼叫嗎?肯定會,因為吼叫起到了作用。
除了想制止男孩的行為之外,當男孩把我們惹得“暴跳如雷”時,我們只能用大聲吼叫的方式發泄自己的情緒;當我們苦口婆心地教導他,而他卻屢教不改時,我們還怎么能忍住不發火?
所以,引發吼叫的根源往往是男孩的所作所為不符合我們的心意,激發了我們的憤怒情緒,我們又急切地希望他能夠服從我們的指令,于是我們的音量增大了,語速加快了,面目變得猙獰了。
由此可以看出:憤怒情緒和想控制男孩的想法,使我們不得不吼叫。那么,我們一吼叫,男孩一般會有什么反應呢?
我們對男孩吼叫的時候,男孩只會做出或服從或反抗的反應。如果他服從了,我們會立刻嘗到吼叫教育的“甜頭”,于是,不知不覺地就會增加對男孩吼叫的頻率和力度。然而男孩行為上的服從,并不代表心里服從,如果他口服心不服,等到他“忍無可忍”的一天,他會用更強烈的方式表示對我們的不滿。那時,我們除了傷心難過之外,很難把孩子爆發的原因歸結為我們的吼叫,而且從此,我們也永遠失去了能制服他的招數,他也就“名正言順”地進入了逆反期。可怕的是,他會帶著這種逆反情緒與家人、同學、老師等所有人相處,成為大家眼里的“釘子”。如果男孩心服口服地接受了,他就會為了避免聽到媽媽的再次吼叫,而戰戰兢兢地生活,他不會主動去嘗試新鮮事物,他會因害怕犯錯而拒絕成長,從而逐漸變得膽怯和懦弱,最后成長為一個懦弱、不敢承擔責任的人。
所以,用吼叫的方式教育出的孩子不是叛逆者就是懦夫,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把“零吼叫”教養當作使命的根本原因。
既然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不吼不叫”。我們不要奢望男孩有多聽話,而是要學會控制情緒,學會用柔和的方式與男孩交流。當然,這個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也許不短暫,也許我們有時真的無法控制住情緒做到不吼叫。但是,只要我們有這個意識,不斷鼓勵自己,那么吼叫的頻率會逐漸減少,吼叫的力度也會逐漸減弱。
隨著我們的轉變,男孩也會逐漸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總有一天,我們會用不吼不叫的方式教養出德才兼備的好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