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自己所經歷的這個競爭時代,從小比才藝、比成績、比獎狀,長大比工資比房產比汽車比結婚早晚,你曾嗤之以鼻的那些攀比,是不是又一次在孩子身上輪回;你曾信誓旦旦堅決要給孩子的寬松環境,有沒有被世人的評論打倒;你曾柔軟無比牽著的那個小手,會不會最終狠心地把它推向殘酷而無意義的競爭?你不想在孩子身上發生的這一切,最終靠什么來實現?當然是父母。
你所要做到的,就是堅定自己,不忘初心。所以,不要去苛責這個無力改變的世界,也不要抱怨那些絮絮叨叨指手畫腳的大媽們,盡可能地讓自己沉下心來,思考我們最初想要給孩子什么,并勇敢而認真地去實踐。
在無意義“比”的時候到底失去了什么
父母是每個小朋友心目中的偶像。每當她做完一件事情,不管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小事,她都會從我們的眼神中尋找接納,無時無刻都是在進行家庭教育,從我們的笑容中尋找肯定,從我們的話語中尋找愛與贊揚。
有的時候,我也會忍不住一臉嚴肅地對她說:“嘿,小丫頭,不準再調皮搗蛋啦!你看今天和我們一起玩的小妹妹好乖的對不對,要向她學習哦。”然后她就那樣地看著我,既純真也無辜,仿佛對我說:“媽媽,我還是你的最愛嗎?我做的對嗎?”那一剎那,我真的有些體會到她的委屈和對自己的懷疑,看到她那一份小小的自尊赤裸裸地擺在我面前,脆弱又柔軟。
前不久正好關注到育兒中的積極教養理論,其中提出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是孩子內心世界核心的三個需求。在小孩子們這些無關緊要、不存在原則問題的小事上的相互比較之中,是否損害了她的歸屬感呢?在本無絕對對錯之分的處理上,作為她最大的依賴,我們家長缺少的那一點肯定是不是讓她失去了方向?
接二連三的比較,會不會讓她覺得沒有那么多自信呢?的確,時機成熟之后,更早地掌握本領、更多地掌握技藝并沒有錯,但作為其根基的自信、歸屬及從容的內心,是不是我們更希望孩子所擁有的呢?
孩子,我希望你知道有關于“比”的事情
孩子,總歸要長大、要上學、要就業、要成家,也總歸避免不了世俗的眼光和無聊的評論。媽媽想讓你知道,雖然有一些地方經常會有各種“比”,但你在父母眼中永遠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會一直了解你、理解你、支持你,教會你挫折教育,并不會因為比較而對你有一點點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