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課前關于上次的感受這個內容我先補充兩點,上一次的時候我們講如何看到孩子行為背后隱藏的感受和需求,側重點主要講了我們如何懂得孩子的感受,但這一點做起來是不容易的,我給大家再舉一個例子,各位可以看看是否自己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會犯類似的錯誤。
案例:一個四歲半的小朋友,性格偏內向,膽子比較小,,她媽媽是一個性格比較開朗的人,有一天媽媽帶著寶貝一起出去玩,到了郊外,媽媽跟一群孩子的家長在閑聊,旁邊不遠處有一棵大樹,被風刮倒了在地上形成一座橋,然后小朋友們都比較興奮,高興地在上面跑來跑然后媽媽就去鼓勵小朋友也去,但是她就是不敢,媽媽也沒有勉強,而是在一旁繼續和朋友交談起來,過了一會兒,其他大一點的小朋友在這個地方玩厭了就跑去其他的地方玩了,然后媽媽發現小朋友自己一個人爬上去向橋中間走去,媽媽在一旁注視著他她,然后看到寶貝走到橋頭就很激動地跑過去為她喝彩,并且表揚她:“你非常棒,好勇敢啊,媽媽為你驕傲”然后很激動地跳著大喊著,寶貝突然受到了驚嚇,然后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來,媽媽就覺得自己特別沒有面子。剛開始媽媽是看到孩子勇敢地在橋上走,感到非常高興,但是在媽媽鼓勵贊揚了一番后,孩子突然大哭起來,在橋上不肯下來了,媽媽只好把孩子從上面抱下來。
那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這個媽媽的表現,有同樣問題的媽媽可以一起探討一下,在這個案例中,媽媽沒有真正了解到孩子的感受,在一開始,她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在橋上玩她是羨慕,他們都玩厭了,她才鼓足勇氣,對于她來說她是冒著很大風險的,在內心上感到很害怕、很緊張,但媽媽這個評價太過于熱烈和沉重了,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嚇到了小朋友,對一個謹慎的孩子來說,他要冒險、要表現出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呢,為了安全起見,她就一再不敢去嘗試,媽媽所表達的鼓勵的誤區在于沒有真正感受到小朋友內心的真實感受。
在生活中我經常見到老師在家長會的時候犯類似的錯誤,有一次,我去聽一個老師的親子課程,就有些青少年也在參與,我發現這個老師在跟青少年交流的時候,就給他們很高的帽子,類似于你好聰明,一個孩子回答一個很簡單很常識的問題,用這樣的一個反饋,會讓還在覺得很不自在,她其實并不喜歡,這里的一些言語就表明其實我們沒有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感受。
那么,對于剛剛上面的例子1中孩子的媽媽應該說什么才是最恰當的方式呢?她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去鼓勵,才能尊重孩子的感受,才能讓自己的孩子增加自信,如果說這個媽媽仔細觀察,看到孩子在過橋的過程中是非常小心,并且很吃力,給孩子的行為作出恰當的評價,媽媽可以說:“寶貝,媽媽看到你小心翼翼地挪著腳,走上了橋,你是不是有點害怕,這雖然是你第一次,但你勇敢地做到了,你真棒,你現在相信自己可以做的很好,對嗎?”
如果媽媽可以這樣評價的話,她就能換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和能力,聯系起來,那這個評價就是跟孩子的心理狀態是適應的,孩子才會感受到你理解她,才有利于幫助孩子構建一個協調的內心世界。
還有一點就是在尊重孩子的感受這個點上,家長們很容易造成一個誤會,很多家長以為尊重孩子的感受就是要讓孩子不承受任何痛苦,很多家長受不了還在承受一點點痛苦,那這使得家長們會千方百計地呵護孩子,不讓他們經歷他們他們成長過程中需要經受的一些痛苦,家長這樣做的時候,并沒有履行自己的責任,這么做會妨礙孩子的成長,這樣也投射出家長在面對自己痛苦的時候會有恐懼和焦慮。
有些痛苦對孩子是有幫助的,孩子只有在經歷了她生命中該承受的那些痛苦才能夠真正地學到東西,比如說,孩子剛學會走路,她要摔很多次才能最終學會走路,其實身體和心智的成長也是一樣的。我們家長都想幫助孩子祛除生命當中本該經歷的東西,比如說孩子生病,家長立馬想到的是盡快去買藥祛除孩子的病痛,其實家長過度呵護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受害者,會太把自己的弱點當回事,這樣做的后果只能是把孩子培養成消極的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就是我們要允許孩子也有一些不好的感受和經歷,我舉個例子,比如說做作業的過程當中以及做完作業后能夠有一些愉快的體驗和感受。對一個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力,并不是說成功的能力,而是學習的能力,在我看來,對一個人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是他與痛苦的情緒感受共處的能力、承受失敗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因為生命、生活有時候會給我們各種各樣意外,但我們在一些失敗或者意外、挫折來臨的時候,我們的面對態度和方式,才會決定一個人的品質,他們決定了生命中能夠到達的這種高度、深度或者生命的品質,在平時的生活中大家知道就是所有的只要取得有成就的人,每一個人都是經歷很多挫折的,但他們能夠從那個失敗中重新站起來,很多的孩子小時候很調皮這些家長其實不必過多擔心,反倒是那些特別乖、成績一直很優秀的孩子,可能前面的小小挫折會是一個非常大非常大的陷阱,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非常多,只經歷過成功沒有經受過挫折這樣的人內心會非常脆弱,在遇到挫折時會有很多極端的方法,在他成長過程中他沒喲那份應對挫折的能力,
前兩年有一個很震驚的例子,就是一個留美博士,她在美國獲得博士、博士后,在一個世界五百強企業做到工程師,因為一個小小的挫折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例子不止一個,所以說,成績不怎么好、太過調皮這些都不需要擔心,我們看到很多小時候成績不怎么好的后來獲得很大的成功,我前兩天去學習遇到一個85年的青年,他跟我分享了他的生命故事,我覺得特別受啟發,在這里分享給大家,這個年輕人小時候不喜歡讀書,成績很差,12歲那邊就輟學只身前往上海打工,帶了80元就出發,到上海買了一張電話卡,身無分文,沒有一個認識的朋友的聯系方式,于是就在馬路上睡了一夜,正值冬天,爾后一連睡了三個晚上,之后找到一個工廠,去到工廠里打工做一些非常辛苦但是酬勞很低的工作,等到他成人就學到了一些做生意的門路,他就自己開了店,剛開始也沒有資本,所有事情都是親力親為,是老板又是唯一的員工,聯系客戶之類的都是自己去做,就這樣,85年的他現在在上海擁有一家工廠,幾十名員工,經過這么多年的學習,完全看不出他曾經會有那樣的生活經歷。
我曾經認為只有讀書好、考上好的大學才會有好的將來,相信大部分父母都和我一樣有相同的觀念,那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孩子不喜歡讀書,依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到一個好的人生,當然,我當然會覺得我的孩子喜歡閱讀是一件歡喜的事情,這個年輕人在年輕的時候是不喜歡讀書的,也到處去參加各種課程的學習,然后讓自己成長,包括領導能力管理、做人的一些課程等等,所以現在的他看起來很有智慧、很有自信,其實,學習也是有很多不同方式的,通過生命中真是的過程去經歷、去成長也很好。
我總結一下到目前為止,我講到的三點關于感受孩子情緒的,我們的孩子有情緒是好的,孩子取得好成績,感到高興,那父母應該和孩子分享并很積極地去渲染這種情緒,讓孩子感受體驗那種成功的快樂,同樣,如果孩子情緒低落,遇到挫折感到悲傷,那父母也要設身處地地體會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存在,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允許他、陪伴他而不是去消除他、驅趕他。那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預防的是不要過度關注孩子的情緒,有時候過度的關注,會給孩子帶來困擾,在一些親子關系當中,有時候應該存留一些時間讓孩子獨處,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這個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的孩子成長是需要一定的空間的,這種情況下父母難免給孩子過多的關注,過多的關注本身就會帶來困惑、困擾,很多時候很多問題就是因為過多關注引起的。我們要學會把孩子自己的事情交給他自己,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當然,責任是要跟他的能力相當的,他有能力為這個事情的行為后果負責的時候,我們就把這個事情交給他自己做,比如孩子剛剛學會吃飯,好,那這個吃飯的事情就是他自己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吃,他可以穿衣服了,就把這件事情交給自己做,哪怕穿反了,那都沒關系,那就是他成長過程該經歷的,讓孩子自己去做這些小事,這很小很小的事情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他的能力自然會得到成長。
我們再把這個圖案發上來,我們再繼續就上次聊的關于薩提亞提出的這個冰山隱喻,也就是說我沒看到孩子外在的行為聽到的他說的話都需要去了解她的內在過程,這個下面有一個應對方式我們先不去管他,我們需要了解感受的感受,那這個非常重要,這個感受實際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我們對自己的感受的接納,我們往往對于正向的感受比如說高興、快樂這種感受很容易接納,但對于負面的感受比如說恐懼、悲傷、憤怒等等,這些感受我們通常是不接納的,我們會想要去消除他,會覺得這些情緒不好,會害怕,所以呢對感受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它會影響我們之前的感受,比如說感到現在恐懼、悲傷,它本身是一種感受,在不同的情境下我們每個人會感受到不同的感受,但我們對這個感受需要去接納,接納這個感受對我們的影響,比如說感到悲傷那這個情境下要接納到我這個感受很正常,悲傷就像河水流過河床,經過了就好了,就走了,我現在悲傷我哭了,我一會就好了,可是如果我不接納這個悲傷我們不允許這個恐懼,我們就會想辦法去抵制他想辦法去避免他、去防御他。那么,當我們將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在過程當中會有一些情緒,害怕情緒對我們造成傷害,那這種對于恐懼的害怕已經造成了對自身的傷害和影響。我們上次和大家講過應對負面情緒和感受也應該用接納,接納這些情緒是允許的,當我們的孩子去經歷這些感受時,他其實最需要家長能夠陪伴他接納他,我們不需要急著去安慰,傳達一個信號說你不要感覺難受、難受是不好的。但是當孩子感受到情緒來了的時候,他就像河水流過一樣,他需要一個過程,那個時候,最需要的就是理解和陪伴,而不是其他的,而不是一味地安慰、恐嚇或試圖制止他這種情緒,這都是不接納的態度。
薩提亞女士提出來,感受的感受就是我們的感受接納心或者是對感受的決定,這個其實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敞開門第說我們的感受是敞開的,特別是對孩子來說,他所有的感受都是非常的正常的,那我們能夠允許、接納這些情緒感受,那么他就會非常健康,接下來我們再看看下面這個觀點。
對于這個觀點,我們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情的觀點、信念、認知都不一樣,這個觀點和認知,我們今天講到的是親子教育,就針對這樣一個話題,我們來聊一聊家長在對孩子的行為或表現方面有一定的有很多局限性的認識,那他就容易跟孩子形成代溝,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必須怎么樣,比如說必須好好讀書才能上到好大學,當年我也有這種信念、這種觀點。如果孩子的天賦恰恰不在學習上而是在其他方面,比如畫畫、音樂等藝術方面有非常多的才能,心理學家稱之為多元智力理論,–愛運動、愛數學、愛音樂等等。
每個人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的才能,那如果恰好不是在學習方面,因而學習成績不佳,而家長的觀點又是只有好的成績才能有好的未來,那么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他所說的話所做的事就不能支持孩子真正的成長,親子關系方面會出現一系列問題。那像以上所述的家長的觀點就是有限制性的,需要成長和改變的是我們家長,我們要放掉那些對孩子身上的一些必須呀,應該呀,一定要怎樣怎樣呀,再更深一層就是可惡呀,恐嚇呀之類的。孩子如若在學習以外的方面有特別好的才能,家長對孩子這些方面又有所期待,那孩子這一項才能會得到更好的發展。任何期待放在別人身上,我們都說是關系的毒藥,同樣對我們的伴侶也是一樣,如果說對對方有特定的期待,很容易我們就會失望,所以呢,在這兩個層面的觀點和期待上面,如果我們有一些限制性的不合理期待,我們就會很容易讓自己痛苦,讓這個關系陷入麻煩之中。
所以呢,我們任何時候去看孩子的行為或者聽孩子說話,我們都要去看到他背后我們看不到的這些層面我們最主要的是要看到我們跟孩子有什么不同層面的觀點和期望,家長對孩子有什么樣的期望,孩子做很多行為舉動是為了滿足自己什么樣的期待和渴望,每個人做一些事情是最終為了滿足自身什么樣的渴望,因為我們說每個人做事情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這是我們人類所共有的。
最下面的那個自我核心,就是每個人我沒說就是佛學里面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本性圓滿,我們能夠認識到自己最深的需求,這個地方我們的核心我們的靈性我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父母也能夠這樣地去對待、去看待自己的孩子,能夠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去成長、去成就最好的自己,如果我們說從小懂事好這一類的話,我們總是限制性地永不合理得期待去要求孩子,那我們的孩子很可能在這個成長過程中沒有辦法跟他的靈性聯結,這個孩子沒有辦法成為一個很有生命力的孩子。
當然,我上面講的這些話題,家長如果想要做肯定能夠做到,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自己能夠有很好的生命力能夠和自我聯結,能夠對他人有合理的期待,期待的大部分是沒有限制性的,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父母能夠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緒,我們常常聽到說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情緒平和,父母本身情緒很平和,關系很和諧,能夠很好地溝通和處理問題,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師范,父母如果說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那自己先去做到就是最好的教育,因為孩子他是很會模仿父母的行為模式,這些對于父母來說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很多家長會說,我不應該對孩子發脾氣、我很想對他有耐心,可是總是會在不經意間發火,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因為我們父母也是人,我們也有情緒,這個是非常正常的,父母首先要接納自己的情緒,如果說父母都不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怎么可能讓孩子接納呢?聽了情緒平和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有些家長覺得自己永遠不要在孩子面前發脾氣,永遠在孩子面前沒有負面情緒,這個怎么可能做到呢?有時候,生活中一些事情我們就應該會生氣,比如在孩子犯了重大錯誤,我們應該站在那個讓我們生氣的事情上表現出生氣,那么孩子就知道說這個事情的后果會導致父母不高興,如果我們強行地扭曲自己,在該生氣的時候不表達,這是一種扭曲,那么孩子也會失去一個學習的機會,他會感到很困惑或者不容易讓他盡情地改正他的一些錯誤,那關于情緒控制的話,是這樣的,本身情緒就是一個信號,他沒有什么不好,我們要接納負面情緒也要接受,這不是說你可以走極端隨時發脾氣,而是說父母需要通過一些學習和休息,讓自己的這個控制情緒的能力提高,父母需要平和而不是情緒化亂發脾氣。所以這里這個度是很重要的。